從薩提爾看佛家的忍辱法門

從薩提爾看佛家的忍辱法門 文/林佳逸

.

佛家中談到忍辱法門

有五種層次

.

當人受到委屈了、被指責、謾罵等等的情境發生時

依據每個人修煉的層次不同

有五種不一樣的應對狀態

.

1生忍

受到這樣的對待,自己即便非常生氣、憤怒、委屈、受傷

卻還是強行將這些情緒壓抑下來

但是心中會有無限的委屈、很煩惱、痛苦

.

2力忍

雖然感到生氣與痛苦,卻努力讓自己保持平靜

修行的人,可能會口唸佛號,緩解嗔恨之心、使其安定下來

但若一個不注意,仍然會再起嗔恨心

.

3緣忍

能夠瞭解到,今日所承受的磨難

都來自於過去自己種下的因

所以就當作是消業,讓自己勇敢面對

也不再對人或事,有太多的憤恨

.

4觀忍

當辱境發生,能夠意識到一切都是空

進到很高的無我境界,我本就不存在

而哪還有甚麼被污辱的狀態

.

所謂萬物皆空,沒甚麼好執著的

(這個層次,若無深入體會,較難理解)

.

5慈忍

當被羞辱、傷害時,反而從不同的角度

看見對方是因為「無明(無知)」,層次不高

而蒙蔽了心性,為自己的想法、為情所苦

被各種業力糾纏而不自知,陷入泥沼無法自拔

.

因而不起嗔恨心

反倒生起慈悲與憐憫

以德度人

.

*

.

佛家的這五種忍辱的層次

一層比一層的境界更高

.

若用薩提爾、心理學的角度來詮釋

別有一番風味

.

1生忍

這是溝通姿態內的「討好」

不管發生什麼事,都去忍讓對方

只粗暴地把情緒壓抑下來

完全委屈、忽略自己,只在意他人與情境

久而久之會使自己感到很卑微、沒有價值感

壓力非常大

.

2力忍

面對情緒的到來

會盡力使自己保持平靜

試著去陪伴跟照顧情緒

.

3緣忍

看見事情的緣由

彼此互動應對的系統

.

可能因為過往彼此之間的應對

或是他個人本身曾經歷的

所以他才會帶著這樣的情緒

來與我碰撞

也能夠看見對方背後想表達真正的需要

.

4觀忍

瞭解所有的情緒都是自己要負責任

因為是自己的價值觀、想法、期待等

才會對這個事件擁有不同的情緒

如果能夠「臣服」

那一切感受都會化去

.

5慈忍

因為愛

所以能夠無條件地包容與接納對方

.

可以把事件與人分開

我可以不喜歡你所做的行為

但是我仍然可以愛你這個人

願意陪著你成長、改變

即便你沒有辦法做到

我也一樣愛你

.

張愛玲:「因為懂得,所以慈悲」

是最完美的詮釋與寫照

.

因此不管我們走在哪一條路上

都能夠去檢視自己

現在能夠做到哪一個層次

.

用跟過去不同的角度來回顧這個事件

能不能停下來覺察自己

.

祝福大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