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你上那麼多課也沒有用,還不是都沒變」
今天上午一位夥伴
快快地打了電話來詢問個問題
過程有一些亮點,與大家分享
夥伴提到,每每看到老公罵孩子
內在都有許多的情緒
常常會因此起衝突
很希望老公也能去學習上課改變
而這部分
在學習薩提爾後
好像有發現原因
因為是童年時期
爸爸就是這樣子的強權、打罵教育
所以自身非常反感
提到了最近的一次衝突
跟老公又有些爭執時
老公說:「你上那麼多課,也沒有用,還不是都沒變」
這時夥伴瞬間暴怒:「誰說我沒有變!我明明就~~~」
「女兒明明就說我改變不少」夥伴對我說。
這時我帶夥伴走了一下冰山
[冰山上]
事件:當聽到老公說我上完課都沒有改變
[冰山下]
感受:生氣、委屈、挫敗感、無力、難過
感受的感受:煩躁(怎麼還會有這些情緒)、無力(好像改變不了)、愧疚(都做不好)
觀點:老公不瞭解我(甚至是不想瞭解我)、我被誤會、我是不是真的沒什麼成長(對自己的困惑、觀點的晃動)、學習就是要讓別人看的見改變、上完課不能不成長
期待:期待老公看見自己的努力、期待自己的成長被看見、期待自己情緒穩定、期待自己改變快一些
渴望:感覺不到被老公愛、自己的努力成長感覺不到價值、自己的情緒跟進度不被自己接納與認可
自我:生命力較低
–
於是我邀請她
可以在內在用幾個問句問問自己的冰山
1老公可以不看見我的成長嗎?
老公若沒看見我的成長,對我來說是什麼?
2我的努力和成長,可以不被別人看見嗎?
3我可以改變的慢嗎?如果不行,原因是什麼?
我怎麼看待改變慢的自己?
很神奇的是,當我這幾個問句帶出來,夥伴竟然馬上告訴我
本來這幾天很煩躁的心情
竟然瞬間平靜不少
她說:「我可以不需要老公看見我的成長。」
我告訴她
這就是冰山神奇的地方
因為當我的內在
重新做了一個決定:「我的成長與努力,不需要別人定義」
此刻我的感受變成:喜悅、滿足、自在、感恩
觀點變成:「一個人的價值是由自己定義的」、「老公這樣說,並不是否定我的學習,而是有一個需要未被滿足」、「老公說這句話,是希望我可以傾聽他,希望我們不要起衝突」
期待變成:「我要先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」、「我想去瞭解老公的內在」、「期待自己能夠肯定、看見自己」
渴望:「感覺自己對老公的愛(即便老公這樣說,但是我卻仍照顧好自己,還想要去理解他)」、「感覺被自己看重,我是有價值的」、「接納自己學習的速度」
自我:「高生命力」、「我是充滿愛的」、「我是奮發向上的」
所以當生活中遇到挑戰時
鼓勵大家可以多走走自己的冰山
給自己一些提問(正向好奇的)
探索自己感受、期待背後的故事
很多時候新的念想進來
冰山下的元素就全部轉變了
這就是John Banmen博士說的
「連結渴望,就能夠跨越行為問題」
還有陳茂雄老師提到的
「冰山下的任何一個元素轉變了,其它的元素都會跟著變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