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溝通放大鏡-互動要素】 文/林佳逸
互動要素是薩提爾模式中
非常有趣的一個工具
融合了冰山的部分要素
將人們溝通背後許多的脈絡和細節
更完整的呈現出來
互動要素中包含有:
1.感知資料/客觀訊息(Sensory Data)
2.意義/心中的想法(Meanings)
3.感受(Feelings)
4.感受的感受(Feelings about Feelings)
5.防衛機制(Defenses)
6.表達習慣(Rules about Commenting)
7.反應/覺察後的新決定(Response)
人與人溝通,最困難的就是
通常我們並不是在當下溝通
而是帶著自己全部的過去在互動
而這個過程未經過學習
是不覺察、不自知的
於是若人不覺察
背後的系統、潛意識就不會改變
而事件一來,自己的應對不變,結果一輩子也不會變
帶大家來看,前天的薩提爾進階工作坊中
同學的親身經歷
(經當事人同意匿名分享)
「誰想上來嘗試走互動要素?」
小ㄚ很快速的就站了起來
我:「找一個最近有情緒、衝突的事件」
小ㄚ告訴我:「我想探索跟兒子的互動」
我讓小ㄚ繼續說
「有一次我兒子在車上要求我帶他去公園,而且口氣很差!不帶他去,還開始踹副駕駛座的抽屜」
我:「先停一下,我們來檢視一下這句話」
人們往往在未覺察時
直接將五感所接收到的訊息
綁到一個結論上
外在世界發生的一切是空相
但是這些相,會因為內在的心
而生出許多的意念和註解
人們就因為這些想法,而做出不同的回應
大多數的人,在壓力下通常是負向聚焦
總是看到對方不對、不好、做錯、沒做到的地方
因此我們的反應就會讓對方不舒服
又促使對方做出我們不喜歡的舉措
這就是所謂的「境隨心轉,相由心生」
或是佛家的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、「心生法界」
於是我核對小ㄚ:「你說兒子『要求』你帶他去公園阿?」
「你用的詞是要求,因為我對要求的理解,就是你沒有辦法拒絕,是這樣子嗎?」
小ㄚ回應:「對啊!因為我若不帶他去,他就會開始鬧脾氣」
在互動要素中
我們要練習把「客觀事實」跟「主觀詮釋」做明確的區別
所以我帶小ㄚ探索:「是兒子的哪些行為,讓你覺得兒子在要求你呢?」
小ㄚ思索後說:「因為兒子不斷反覆地說:『媽媽,帶我去公園。媽媽,帶我去公園!』,一直說一直說,而且聲音越來越大聲,語氣越來越強硬」
(這就是所謂的1.感知資料,要儘量趨近於客觀,上文中仍有些主觀的感受,但已更多的轉換在描述冰山上客觀的發生)
我問:「當你看到兒子這樣的反應,你心中的解讀是什麼呢?」
(2.意義/心中的想法)
小ㄚ:「我就覺得他很無理取鬧啊!」
我往下一個步驟走:「當你覺得兒子無理取鬧時,此刻你的感受是?」
(3.感受)
小ㄚ越說越來勁:「就覺得很不爽阿!感覺生氣跟憤怒,因為一開始我已經先壓抑一陣子了」
我:「你說你已經壓抑一陣子了,怎麼說呢?」
小ㄚ:「因為我也不想讓情緒影響孩子,所以一開始我刻意忍住自己的感受」
這就是互動要素和冰山理論中所謂的「4.感受的感受」
對於自己的感受,因為一些緣故而不願意靠近、接納
而這往往會導致更複雜的情緒衍生
小ㄚ繼續說:「而且我明明就教過他了,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,教也教不會,我就更生氣」
※註1
我接著問:「那當你感到生氣和憤怒,而又不想發洩出來,過去的應對模式會是什麼呢?」
(5.防衛機制)
小ㄚ:「我就會提醒兒子不能這樣用情緒索取」
我:「那實際上的語言是什麼呢?」
(6.表達習慣)
小ㄚ:「好了喔,夠了喔,你再這樣我要生氣了喔!」
我:「那通常這樣表達之後,孩子的反應是什麼?」
小ㄚ:「所以他就踹車子啦…」
我:「那這樣走下來,你有什麼想法?未來有打算怎麼改變嗎?」
(7.反應/新的決定)
小ㄚ:「我要開始更多的練習運用6A照顧自己的情緒,然後去跟孩子做好奇的對話:『怎麼啦,你想去公園啊?」、『你想去公園做什麼?』、『你很喜歡去公園嗎?』」
我開玩笑說:「你練了很久厚?」
全班同學哄堂大笑
但這裡我想帶出更深的脈絡
我問小ㄚ:「我想這些方法應該不是今天才知道的,那怎麼了過去也知道卻用不出來,那今天再次做這個決定,未來能夠運用嗎?」
小ㄚ也是位學習薩提爾模式好一段時間的媽媽,所以平時已能夠快速覺察自我,也很慣常運用6A自我照顧
可是生活往往充滿挑戰,並不是一帆風順,或那麼輕鬆容易就能過關
於是需要更大的體驗性和更廣的覺察進入
所以我決定帶小ㄚ,用不同的角度再走一遍互動要素
我邀請小ㄚ:「這次你當兒子,我們再走一遍試看看」
我引導小ㄚ:「你現在是兒子,當你對媽媽說第一次『媽媽,我要去公園』時,媽媽的回應是甚麼?」
小ㄚ笑著說:「媽媽說,讓我思考一下」
(1.感知資料/客觀訊息)
「那你對這句話的解讀是什麼呢?」我問扮演兒子的小ㄚ
突然,我看到小ㄚ笑得更開著說:「媽媽根本就不會答應!每次都再敷衍我(小ㄚ大笑)」
(2.意義/心中的想法)
我也感到有趣,在這跳出來好奇小ㄚ:「會嗎,是兒子想的這樣嗎?你真的不會答應啊?」
小ㄚ靦腆地回答:「對阿,哈哈,我就不想帶他去」
「所以你說的讓我思考一下,只是緩兵之計摟?」
小ㄚ繼續笑著點頭答是
我繼續把互動要素走完
我問:「那如果你認為媽媽根本就不會答應,你心中會有什麼感受呢?」
小ㄚ:「當然就會生氣啊!」
(3.感受)
我說:「在這個狀況下,孩子通常不會對自己的情緒有太多評價,我們先跳過」
註2
(4.感受的感受)
我;「那孩子的防衛機制是什麼呢?」
小ㄚ:「他就開始踢車子」
我:「所以兒子的模式就是將情緒發洩出來,希望爸媽能夠因此而服軟」
(5.防衛機制)
我:「而這次表達的方式,就是踢車子」
(6.表達習慣)
我問:「那這樣媽媽就會聽你的話嗎?」
小ㄚ:「當然不會」
這就是人們往往不覺察,看不見自己的慣性應對,根本不會得到想要的結果
所以我問小ㄚ:「那如果重來一次,你會怎麼做呢?」
小ㄚ很可愛的說:「我會跟媽媽好好撒嬌、跟媽媽求情,媽媽就會同情我」
我帶著一點詫異的詢問:「會嗎?如果你兒子真的跟你撒嬌,你真的就會帶他去公園啊?」
小ㄚ仍然笑笑著說:「對阿,他如果好好說話,就有機會」
這個回答帶出了我更大的好奇:「怎麼了,當兒子撒嬌你就會帶他去,但沒有求情你就不會阿?」
我邀請小ㄚ:「這部分,我們再回過來做一次互動要素看看」
我重新詢問:「當兒子『第一次』跟你說:『媽媽,帶我去公園』,而這一次兒子還沒有情緒,只是提出這個需求時,你的解讀是什麼呢?」
(1.感知資料/客觀訊息+2.意義/心中的想法)
小ㄚ彷彿看見了什麼說道:「我覺得:慘了!他又要來了!完蛋了!」
我彷彿可以感受到全班同學都有一些驚喜,因為第一次走的時候,這些聲音並未帶出來
我問小ㄚ:「這個想法怎麼來的呢?」
小ㄚ:「因為每次只要發生這種狀況,就會演變成後續的樣子,一發不可收拾」
我往下帶:「那如果你心中的念頭是完蛋了,那你的感受是什麼呢?」
(3.感受)
小ㄚ:「會很焦慮、煩躁」
我問:「那對這些感受,你感覺如何?」
(4.感受的感受)
小ㄚ的表情有些變化:「我覺得很害怕…我很不想要這樣」
我停頓了一下,繼續問:「當你內在有焦慮、煩躁跟害怕,那你過去的防衛機制,就是以拖待變,然後對兒子說:『再讓我想一下』」
(5.防衛機制+6.表達習慣)
我看見小ㄚ的眼眶似乎開始泛淚
我提問:「怎麼啦,此刻的感受是什麼?」
小ㄚ回應:「我感覺到有愧疚感,小孩只是想要去公園玩,可是我卻是這樣的反應…我之後想更多的去貼近孩子」
最後我邀請同學們針對這個演練進行回饋
同學A:「這真的好神奇,在溝通中我們往往被這些慣性帶著走,好像不這樣深入進去看,就都看不見!」
同學B:「好像把整部內心戲搬上來上演,原來在那短短幾秒鐘之間,心中有這麼多的超展開」
這就是薩提爾模式的「互動要素」
邀請夥伴們未來在人際應對之中
都能夠暫停下來,看看自己即將做出的反應
而這些的背後,是來自於哪些想法與感受
又是因為接受到了哪些外在感知到的訊息
註1:當媽媽對於自己的情緒想要壓抑,因為不喜歡情緒碰撞到彼此,對於孩子也會有同樣的期待;於是在學習的方向上,能夠更自然的接納所有內在的感受,當旁人有情緒時,內心也會更加的平穩和堅定,帶著溫柔與慈悲。
註2:小孩對於感受的感受,會因為爸媽對於自己情緒的應對方式,而寫下對於情緒的愧疚、丟臉或是厭惡、生氣;其實當時也可以去設身處地進到孩子內在探索,或許對於自己的生氣,也會有愧疚,但因有課堂的進度要趕,就先跳過省略。